中国·美高梅mgm1888网站-Official website

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 » 内容
行业新闻

智能建造擘画建筑业零碳未来 让好房子“触手可及”

发布日期:2025-05-07     浏览数:     分享到:

春风掠过中建科技高碑店研发场地的智能生产线,“12分钟建成一面墙,2个小时造出一间房”;流水线上,房屋模块整齐排列。这些场景,正是中国建筑业从“汗水驱动”向“智慧驱动”跃迁的缩影。

在这场变革中,政策、技术与市场的三重齿轮紧密咬合。“双碳”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,中国建筑行业正经历一场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深刻变革。装配式建筑作为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,如何通过智能化、工业化与绿色化,推动“好房子”建设?近日,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国家卓越工程师、中国建筑科技研发序列首席专家叶浩文,深入探讨智能建造的实践路径与行业蓝图。

智能建造的“中国样本”

“当房子可以像汽车一样流水线生产,像乐高一样灵活组装,建筑业与制造业的边界在逐渐消融。”深耕建筑行业四十年,叶浩文见证了行业从“砖瓦水泥”到“数字孪生”、从“工地作坊”到“智能工厂”的深刻转型。他表示,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通报表扬了8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,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,也如棱镜,折射出各地差异化探索的光谱。

北京市推动智能建造“入法”。北京将相关要求纳入《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》,以地方法律法规形式确定下来,确保发展智能建造政策的长期性、连续性。同时,通过设计端专家评审制度,将质量管控从“事后纠偏”转为“源头筑堤”。在BIM底层图形引擎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,发布了BIMBase、BIMMake两款建模软件平台,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。

苏州发布的《建筑机器人施工工法标准》,为智能装备的应用扫清了计价模糊的障碍,让焊接机器人、3D打印设备等先进设备从实验室走向施工一线。智能施工电梯生产基地将建筑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形成产业聚合力。

“试点城市的经验证明,顶层设计、技术攻关与产业协同缺一不可。”叶浩文认为,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。结合本地资源和产业特点,选择适合的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,避免盲目跟风;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,培育本地化的智能建造企业,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;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,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,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。

装配式技术赋能“好房子”建设

何为“好房子”?《政府工作报告》画了像:“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”。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《住宅项目规范》也为好房子划定了新的底线。在叶浩文看来,装配式建筑技术是推动“好房子”建设的重要手段,它通过标准化设计、工厂化生产、装配化施工、一体化装修、信息化管理等手段,为提升建筑质量、舒适度和功能性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北京大兴国际航空社区1号创新楼采用中建科技自主研发的CMC钢-混组合模块化建筑产品建造,除地下二层和地上主体一层为混凝土浇筑结构外,其余地上建造部分由117个房屋模块单元组合而成。1号创新楼的用钢量是普通钢筋混凝土房屋的1.2至1.4倍,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抗震性能,实现“大震不倒、中震可修、小震不坏”。得益于现场拼接、混凝土浇筑的建造方式,建筑墙面几乎无孔洞和缝隙,有效隔绝外界噪音,并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。1号创新楼以全装修方式交付业主,采用装配式装修的先进工艺,最大程度减少装修过程中的湿作业,水电管线和墙体分离,后期维护更换时无需凿墙开洞,避免了墙体破坏。与传统装修方式相比,在工厂完成的装配式装修大幅降低了噪声和扬尘污染,减少了建筑垃圾排放,无甲醛污染、实现即装即住,后期维护费用可减少80%。

“好房子”不仅要建得快,更要住得舒心。面对层高低、采光差的南礼士路50年老厂房,中建科技采用了装配式装修方案,仅用25天便让“老房子”变身“好房子”。项目采用装配式碳晶板与薄型墙体,将空间利用率提升5%,通过一体化柜墙与智能家居系统,打造出11套充满“未来感”的居所。特别是机电分离设计,水电管线不再与结构体捆绑,维护时可像更换手机组件般便捷,用户能根据生活需求自由调整空间布局。建筑从“凝固的艺术品”进化为“可升级的智能终端”。

“装配式技术让建筑从‘粗放制造’转向‘精密智造’。”叶浩文表示,要将建筑当作“工业化产品”来打造。在工厂进行工业化、标准化、批量化生产,在现场不仅要实现建筑主体结构的“装配化”,还要实现装修、机电等整个建筑结构和部品体系的一体化装配。根据建筑功能不同,选择与之匹配的技术体系,再进行一体化设计,不仅可以加快建设速度、降低成本,还能提高建筑品质。“当以工业化思维打造建筑产品,速度、成本与品质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”叶浩文说。

从低碳向零碳迈进

绿色是装配式建筑的天然基因,叶浩文认为,行业需向更深层次的零碳迈进。

一座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,70%的能耗集中于外墙保温和空调系统。叶浩文表示,外墙与门窗一体化技术、外围护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,能够大幅提升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防水性能,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。同时,通过优化门窗与外墙的衔接工艺和材料选择,可以从根源上解决传统门窗框渗漏问题,提升建筑的整体耐久性和节能性。

要实现真正的“零碳建筑”,需突破材料再生、能源自给与智能调控的三重关卡。在杭州的“碳中和示范楼”中,相变储能墙体可动态调节室内温湿度,减少空调能耗达40%;苏州的智能工地,无人碾压机器人通过5G回传数据,实时优化施工路径,减少机械空转;广州旧城改造中,模块化外立面可随季节更换透光率;北京某产业园的立体绿化外墙,通过光催化涂层吞噬空气中的颗粒物;光伏玻璃幕墙让建筑从“耗能者”变身“微型发电站”。这些实践片段勾勒出行业进化的方向——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集合,而是“会呼吸的生命体”,在能源自给、污染净化中重构与城市的关系。

展望未来,叶浩文认为,行业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更高性能的低碳环保建材研发、建筑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、零碳施工技术以及AI驱动的智能建造技术等。这些技术的突破和应用,将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向更加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。

从智能生产线到“搭积木”式的工地,从老房焕新到零碳蓝图的绘就,当前,建筑行业的基因已悄然改写。当建筑被赋予工业化的灵魂,“好房子”将是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“中国制造”新名片。而这条从“建造”到“智造”的破局之路,也必将引领中国建筑业走向更高效、更绿色、更人性化的美好未来。

来源:中国建设新闻网

XML 地图